種種長短期跡象均顯示,中國與印度雖然貿易量日增,兩國地緣戰略對立關係也不斷提高。
第一,中國與巴基斯坦持續加強軍事與經濟聯盟,第二,中國宣稱印度東北部的阿魯納恰爾邦(Arunachal Pradesh)其實是西藏南部領土,第三,中國採取所謂的「珍珠鍊」戰略,提高與孟加拉、斯里蘭卡及緬甸的軍事和經濟聯繫,第四,由於中國日益仰賴中東地區石油及天然氣,使中國也增加佈署在印度洋上的軍力。這些擴張行為都建基於強大的國內外經濟動力之上。
在「西進政策」之下,中國大舉投資興建各種運輸交通工程,包括現代化道路、鐵路及油氣管線等,積極希望大幅提升中國北部的運輸基礎建設品質,不僅強化區域經濟,也鼓勵漢人移居,甚至不惜犧牲當地藏人和維吾爾人的利益。這項投資策略特別之處在於興建能源與運輸管道,串連哈薩克及土庫曼等中亞重要能源生產國,儘管此事與中印互動並無直接關係,這項行為具有重要地緣戰略與地緣經濟意義,長期而言可能與俄羅斯造成關係緊繃,而俄國向來在軍事和科技上與印度合作密切。
對中國而言,這些投資活動或許只是西部經濟發展策略,或是國家能源供應多元化策略,但對印度而言,這將扭轉南亞與印度洋的地緣軍事局勢,中國改善鐵公路系統後,將大幅增進施展軍力的機會,在全球地緣經濟與地緣戰略方面,土木工程可能與資訊革命具有同樣的改變力量。
近期多數人評論中國擴張行動時,都聚焦於中國增加在巴基斯坦的經濟及軍事投資,例如在巴國西南岸瓜達爾(Gwadar)地區興建現代化港口,連結至貫穿巴國的鐵公路網,再接上中國西部的「中巴友誼公路」(Karakoram Highway)。中巴兩國的軍事合作亦日益密切,例如共同生產JH-17等現代戰鬥機及現代軍用坦克等,中國不斷擴大在巴國的軍事及各種影響力,也具有戰略國防考量,並避免巴國衰退為握有核武的伊斯蘭極端「瘋狂國家」。
再向東看,印度也很關心中國在緬甸的軍事及經濟投資。
中國希望以緬甸做為前往印度洋的門戶,並仿照巴基斯坦模式,在緬甸投資興建運輸網連結至中國南部,北京政府已於昆明至中緬邊界建造多線道公路,也計畫將道路延伸至瓦城(Mandalay)及緬甸其他交通要地;縱貫南北的伊洛瓦底江亦經過疏浚及改善工程,以開發大規模船運量;緬甸軍政府向來偏執又充滿民族主義,經過長期談判後,中國終於說服軍政府,從緬甸西南岸Switte天然氣礦場建立油氣管線,一路通往昆明。這些投資是為發展中國東南部經濟,並開發另一條運輸路線,繞過局勢不穩定的麻六甲海峽,印度政府及軍方自然意識到這項地緣經濟趨勢,如上所述,地緣經濟變化可能牽動大幅地緣戰略或地緣軍事改變,中國人民解放軍近期便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,以展示軍方能如何利用全國各地的鐵公路網絡。
印度因應策略則是與緬甸軍政府拓展關係,包括提供軍事援助等,並積極推動印度東北部交通建設現代化,如此看來,中國宣稱阿魯納恰爾邦為國土,亦是為制衡印度加強與緬甸往來,畢竟在地緣政治領域,「偏執總會帶來敵人」,這並非意指大規模軍事衝突勢必發生,但局勢在緬甸確實朝此一方向發展。在未來五至十年內,中印兩國將各自增強在亞洲發揮軍力的機會,只要稍具想像力,便可預見在不久的將來,雙方可能爆發嚴重政治軍事危機,例如由於印度或美國直接或間接干預,致使緬甸軍政府出現劇變,但問題是,緬甸的地緣戰略與地緣經濟意義極高,中國會坐視這種不利自身的局面發生嗎?
Translated for The Diplomat by Leonard Chien ([email protected]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