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協的複雜局勢

By: Tim Huxley為「國際戰略研究所」亞洲區執行長

The Diplomat訪問英國智庫「國際戰略研究所」亞洲區執行長Tim Huxley,以瞭解他眼中東南亞國協的成就、失敗,以及2015年建立區域共同體的展望。

東協成員國希望促進整合,包括於2015年建立貿易共同體,您覺得成功機率有多大?

我認為東協在某些領域有其特長,也在經濟整合方面有所進展,但成員國的政治制度仍然南轅北轍,其中印尼的民主實驗相當成功、緬甸仍實施軍事獨裁、越南與寮國實行社會獨裁制度、汶萊則維持絕對君主政體,故在政治方向天差地別,故若要依據共同模式,或是政治社會政策行為建立合作,其實非常困難。

雖然東協已聲明,希望在2015年建立各種共同體,包括政治安全、社會文化、經濟等,我認為經濟層面可能整合程度會高於其他,因為距離目標只剩下六年,很難看出他們會建立什麼樣的政治共同體,許多人都對此持懷疑態度,東協內部人士亦開始直接質疑,東協是否有能力在社會、政治及安全方面增進合作。

人們常認為安全整合會拖累經濟關係,東協安全合作為何遲滯不前?

追根究柢,問題在於這些國家政制各異,除非內部政治社會體制形成共同規範與價值,否則區域與國際要深入合作極其不易,當各國看待世界角度不同,對於社會政治制度該如何運作,人民便很難達成共識基礎,這是東南亞與歐洲相異之處,歐洲具備此種共識,對於申請國家的社會政治制度,也設定相當嚴格的標準;反觀東協目前只是依地理位置決定會員資格,而不論國內體制為何,雙方背景完全不同。

另一項問題在於,這些國家至少以現代形式而言,歷史都還很短,除了泰國之外,包括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汶萊、越南、寮國等,幾乎所有東協成員都曾受殖民統治,擺脫殖民之後,彼此之間爭議不斷,尤其許多領土爭議至今尚未解決,種種因素導致東協成員國之間猜忌與敵意難解。東協早期曾試圖調停成員國之間的爭端,此種功能近幾年逐漸萎縮,相較於10年、15年、20年前,今日東協似乎已無法再限制成員的行為,故近年來成員之間不時爆發嚴重邊界爭議或產生其他緊繃關係,例如泰國與緬甸、泰國與柬埔寨、印尼與馬來西亞、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,因此東協在成立之初的一項功能似乎已失效。

您覺得東協在此方面為何失敗?

其中一項因素在於隨著冷戰告終,東協各國或多或少皆擔心的外在威脅已消失,共產主義過去促使他們團結一心,如今這股力量已不存在,也尚未找到新的外來威脅,例如東協並未將中國視為需要團結對抗的外敵。

而且自冷戰結束後,東協內部政制更加分歧,包括極權、共產、軍事獨裁國家均得以加入,一方面非民主國家陸續入會,另一方面印尼也自十多年前開始民主化進程,讓這個東南亞最大、在許多層面最重要的國家走向民主。許多人其實對印尼民主實驗的成功程度感到意外,印尼過去相當低調,如今則開始形成另一種領導力,包括非政府團體、民主份子與人權組織在印尼非常活躍,開始影響政府思考自己的區域角色;但在民主與集權之間,東協內部氣氛依然緊繃,有些國家仍不斷抑制社會產生任何民主意識。

有些人主張讓緬甸入會後,東協可協助約束軍政府的行為,此一方面成效如何?

這可能是東協過去20年最大敗筆,讓緬甸加入東協當初或許是個勇敢的決定,但事後也許能批評太過魯莽,不顧西方國家反對而開放入會,不僅成為西方制裁目標,更逐漸令東協處境尷尬。東協似乎無法對軍政府思維產生任何重大影響力,目前緬甸正準備於2010年舉行選舉,但對國內及區域反對者而言,大多人認為選舉不具任何實質意義,多數分析師亦不相信此舉短期能為緬甸帶來民主。

在東亞,包括日本與韓國等盟友均以美國制衡中國,您先前曾表示,東協整體而言未將中國視為威脅,東協對美國看法又如何?

各國政府立場各異,泰國與菲律賓為美國在東南亞正式盟友,彼此之間曾簽署條約;新加坡亦為重要安全夥伴,雖無正式名義,但雙方實質上早已結盟;東協其他國家與美國亦有程度不一的安全往來,包括馬來西亞、汶萊、印尼、柬埔寨等,都與美國合作進行軍事演習及交流。基本上,所有東南亞國家都認為美國具有區域平衡功能,若美國放棄這項區域安全角色,所有國家都會開始緊張,不過目前並無任何相關跡象;若無美國介入,東南亞國家認為局勢會更加複雜,也會讓東南亞更直接感受到中國的影響力,因為無論在經濟、外交、軍事與戰略方面,中國都較以往顯得更積極、更有自信,故我認為美國持續介入有利於多數國家。

Translated for The Diplomat by Leonard Chien ([email protected])